首页 > 招生动态 > 正文

职业素质:现代职业教育的本源回归

发布时间:2015-05-24 所属栏目: 招生动态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共生长。由此,注意避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功利性”培训式教育倾向,正视高职办学过程中脱离教育本源的一些现象,坚持职业素质教育与以技能为核心的知识传授并重,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天然特性与本源错位。职业教育其历史的原初形态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形成的学徒制。奴隶制时代,奴隶主组织大量的“劳动训练”,培养从事特定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手工业时代,“学徒制”成为手工业者技术化生存的基本范式。工业化时代,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得高效率的企业培训制度淘汰了传统的“学徒制”。随后,在国家干预下,更专业更高效的职业教育取代了企业培训制度。在与工业实践密切联系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即是当下高职教育的天然特性。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恪守教育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必然使命和社会责任,高职教育的本源在于其教育性。本源的坚守和天然特性的彰显并行不悖,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之路。然而,在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实践中,一些院校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职业素质的要求,但由于奉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改革中往往以专业知识讲解和职业技能训练替代素质养成教育,高扬技能训练大旗,满足于“短、平、快”式的劳动力培训,职业素质教育逐渐边缘化,教育性的本源在高职教育天然特性充分彰显的光环下渐次暗淡。进而导致其办学取向的本源错位,使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尚不足以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正本清源与实践超越。作为职业教育的天然特性,技能训练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究职业教育本源的逻辑起点。任何社会,职业都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征所从事的、借以获取自己以及所抚养成员的生活资料又同时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手工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技能训练中掌握的技术可以实现人们职业稳定的价值期望。现代社会,技术开发应用的即时性、多样性、易变性打破了职业结构的稳定性,职业素质对于劳动者的技术生存显得越发重要。早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确立了“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职业教育主题,强调“应使下述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协调起来:为从事现有工作的准备和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这昭示着,现代社会,职业素质培育已成为超乎技能训练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强化技能训练的教育模式中实现训练性与教育性的平衡,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本源回归的实践要义。

  实现高职教育的本源回归,要求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思想,显扬“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充分承认教育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前提,自觉恪守职业素质培育的目标本位,以做人做事的视域观照和统整教育教学,从而实现对高职教育天然特性与教育本源非此即彼二元困境的现实超越。

  打破学科本位,促进课程整合。作为劳动者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不同要素,体现出鲜明的多元性、渗透性。因而,从课程形态上看,职业素质的培育不可能由单一的学科或课程来完成,只有依托现有的学科与课程体系,在学科渗透与专业融通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建构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满足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关注生存境遇,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存境遇,是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素质培育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自觉以技术人的成长经历观照职业人生,以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体认和感悟技术人生。专业课教学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在技能训练中整合知识、情感、技能等学习目标。非专业课教学要坚持以人文精神引领课堂,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搭建立体通道,创新管理模式。现代社会,高职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已进入劳动者终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不仅使得职业素质具有了毕生发展的社会意义,也客观上决定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创新,在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办学过程中整合育人资源,搭建职业素质教育的立体通道,通过努力建构“课内外并轨,校内外并行”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的协同育人。

  重视人才评价,强化目标融合。人才评价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和反馈功能,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的教育评价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内生动力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技术进步、企业需求以及学生的主观愿望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元的主体评价,制定和完善职业素质评价标准,不仅是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等教育目标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把握职业素质培育切入点,改善和提高高职教育办学吸引力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